【热点背景】
10岁男童认为学校教育过于僵化,与父约定可休学不可中止学习
近日,在国内首个专为儿童设计的创作分享社区天空城儿童创作社区里,一位名叫冯邵一的十岁男孩发表一篇《申请书》称,“我申请退学,我不想把我的理想葬送在这无聊的考试中”。文章不仅展现了这个10岁儿童对“理想”等问题的思考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学校各种僵化制度的不满。他的表达随即引发了天空城内小朋友、老师以及家长的关注及讨论。
与以往的“愤世嫉俗者”不同,他并不排斥“万恶”的高考制度,也并非不热爱学习,但他所希望的是“更舒服、更自由地去读书”。
在“虎妈”、“狼爸”的风潮过后,这次人们的关注直接指向学校教育的主体——儿童究竟想些什么、需要什么。“能不能让我们的学校教育制度更加柔软一些,为不同的孩子留下一些‘自由选择空间’?”这是学校、家长和孩子需要共同思考和讨论的。
【原因】
死板、僵化的教育完全忽视学校教育的主体——孩子们究竟在想些什么、需要什么,甚至还钳制孩子们的个体思想,压制孩子们的想象空间,抑制孩子们的表达权利,扼杀孩子们在学业之外的梦想。教育如此违背孩子们的意愿和个性,连冯邵一这样全面发展的“优等生”都会生厌,萌生退学之意,以争取更多的“自由空间”,更莫说其他孩子。
··可以说,“更舒服、更自由地去读书”绝不只是冯邵一的希望,而是每个学生的呐喊。正如专家所说,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比学习更重要,每个孩子的发展都不一样,学习仅仅是一个方面。给孩子减轻课业负担,淡化成绩、排名、升学率,给孩子的自由发展留下一定空间,重视不同孩子身上不同的发展轨迹……所有这些,都事关能不能让孩子“更自由、舒服地去读书”,都是教育制度亟待改革的地方。
而要让孩子们“更舒服、自由地去读书”,只有祛除教育的“功利性”,回归其“人文性”本质。如果不根除功利性的“根”,孩子们的学习,恐怕仍是“刻苦再刻苦,刻苦到了痛苦”的事情。
【解决措施】
1.分析主要培养学习能力,学生应学会自我调节,而家长感言不希望孩子当神童 健康幸福成长最重要。专家说,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,灌输他与年龄不相符的知识,缺少生活的经验,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。“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《静夜思》只是机械背诵,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可能就会有感而发。所以,要让孩子赢得人生的长跑,就要懂得让他学会学习、愉快学习。”
2.教育主张“学习是快乐”。现今教育在提倡教育、教学改革,就是希望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,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。毕竟,与学生一起同行,“带着学生走向知识”比“带着知识走向学生”更能让学生学到东西。教育主张“学习是快乐的”。然而,快乐不等于轻松、休闲。学生应该通过学习体会到学习过程中探究、疑问、解答的乐趣。而乐趣,需要通过老师、学校多变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来体会。
3.教师在自己的观念上创新。“在基础教育中,老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、自由探索的创新精神方面仍显得有些不足。”专家指出,怎样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,需要我们认真思考。
应试教育往往都是在告诉你“正确的东西”,不需要你思考“不正确”的东西。我们现在倡导的现代教育是一种心灵启迪和开发,学生是不是拥有正确答案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是不是学会了思考、质疑和创新,自己有能力找到正确的答案。 彻底的改变这种僵化的教育制度,中国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